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具基础和应用性质的教育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心理规律。
  本课程内容共十一章。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对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和新趋势,以增强教师认识教育心理学与自身工作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从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在学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四章结合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及其对实际工作的启示,尤其不惜重墨阐释了认知建构主义这一流行于当今国外教育界的学习理论新思潮,以期引导教师观照和反思隐含于自身教学行为之后的学习观念,重塑自身教学改革行为的信念基础和出发点。
  第五、六、七章分别从认知建构学习观这一新的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重新梳理了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过程,以指导教师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
  第八、九章分别讨论了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学会学习等教育界目前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着重介绍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及训练方法,以便教师灵活加以运用。
  第十、十一章专门谈论了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策略选用、课堂交流、课堂规范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方法,以求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前述各章中的学习原理和培养策略。
 

教学目标
   其教学目标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初步运用解析化方法和其它分析、代数工具研究几何问题及在实际中运用这些工具的能力,同时要启发和培养学生在具体几何对象中洞察一般规律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做好知识上和观念上、方法上的准备。
  其教学主要内容为:向量代数,平面与直线,常见曲面,坐标变换及不变量,正交变换和仿射变换简介等。。
 

学前准备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具备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育学的知识作为其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程要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如果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的话)和自身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重难点分析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重点分析: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特别是学与教的过程中的五种要素与三种活动过程;
  2) 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激发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教师参与研究的意义。

  本章难点:
  1)了解学与教这一个系统过程中影响教学过程的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去体验各要素的作用以及三种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
  2) 理解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双重意义,以便使自己既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
  3)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特别是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参与,其中行动研究法不失为教师参与研究的可行方法。

第二章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重点分析:
  1) 使学生理解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个别差异以及掌握如何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原理。

  本章难点:
  1)理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及其发展的阶段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
论,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以及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3)学生个别差异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特别是智力和学习风格差异)在因材施教中的实际意
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重点分析:
  1) 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理解各派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吸取的趋势;
  2) 行为主义理论的学习原理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特别是新行为主义的观点;
  3)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以及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4) 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认知建构主义。

  本章难点:
  1) 理解加涅的五种学习分类;
  2) 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理解各派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吸取的趋势;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
  6)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学习动机
  重点分析:
  1) 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
  2) 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有不同指向,例如,学习的内部动机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而外部动机则指向学习结果;
  3) 不同的动机理论的意义,特别是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
  4) 了解学习需要形成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学习需要的方法;
  5) 学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以便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本章难点:
  1) 学习动机的分类;
  2) 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说,动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成就动机理论;
  3) 学习需要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重点分析:
  1)知识的涵义与作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2)不同知识的表征存储: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产生式系统,成块知识的组织是通过图式来完成的,认知结构也有重要作用。
  3)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是通过顺应与同化完成的。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支架性教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4)理解的生成过程,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影响理解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形式,原有知识经验背景,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主动理解的意识于方法。
  5)什么是概念,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概念分析、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正例与反例的运用,变式,比较。
  6)学习者的错误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错误概念的性质。错误观念转变的过程:引发认知冲突和认知冲突的解决。观念转变的条件:对原有观念的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7)学习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影响迁移的条件: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与概括水平,主动联系的倾向和活动。知识的深化: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随机通达教学、通过知识应用促进知识深化。

  本章难点:
  1)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异同以及表征方式。
  2)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知识生成的观点。
  3)掌握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应用。
  4)掌握错误观念的成因及其转变过程和所需的条件。
  5)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性。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
  重点分析:
  1)技能的涵义,技能对学生的意义: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活动、提供学习效率的必要条
件,同时,学生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心智技能。
  3)熟练与习惯的异同: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但习惯的满足与否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但熟练不会引起这样的体验;习惯可以在无意识和简单的重复中养成,但熟练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练习中形成的;习惯有好坏之分,但熟练只有高低之别。
  4)运动技能的结构,蔡斯和克拉蒂的观点。
  5)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初步掌握动作技能阶段、技能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
  6)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特别是练习与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7)心智技能的概念及其形式的五个阶段,特点和培养。

  本章难点:
  1)掌握技能的分类及不同技能的涵义。
  2)注意运用各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高原现象、练习曲线等理论指导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3)掌握心智技能的概念和涵义并根据其形式的五个阶段进行训练。

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
  重点分析:
  1)品德的涵义:品德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品德发展过程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品德的内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信
奉。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家庭、社会环境、班级体与同辈团体、自身的智力水平。
  4)道德培养的方法: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道德情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行为、综合性的培养方法。
  5)微观社会环境和学生本身心理因素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影响,掌握矫正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具体方法。

  本章难点:
  1)认识品德是一个具有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复杂概念,对学生也不能以偏概全,要综合观察一个学生的行为。
  2)理解不同的品德发展过程的学说及其特点。
  3)从影响品德形成的各个因素考虑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并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培养方
案。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重点分析:
  1)问题解决涉及的因素:初始条件、目标、障碍、解决方法。
  2)问题的分类;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前者有两个特征:问题很明确,解法也是确定的。后者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答案不唯一,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解法的执行与评价;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剔除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控制,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3)掌握一般性问题解决和和特殊领域问题解决策略训练的方法。
  4)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形式、过程与方式,理解智力、知识、个人因素、环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5)掌握几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脑激励法、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本章难点:
  1)区分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主动采用一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2)使用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对学生解决一般和特殊领域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
  3)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使用一定的策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发展。

第九章 学习策略
  重点分析:
  1)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2)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有时间管
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3)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效能性原则。
  4)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几种: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训练和合作学习模式。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训练包括划线、作笔记、提问。

  本章的难点:了解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不同作用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几种不同策略的使用并训练学生发展这些策略,尤其是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这对于学生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

第十章 教学设计原理
  重点分析:
  1)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其意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每个领域内的不同层次。
  2)表达教学目标常用的几种手段:行为目标、心理与行为结合的目标,具体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任务分析的概念及意义,进行任务分析的流程。
  3)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等。
  4)掌握指导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的特点、过程及其不同的适宜情境。

  本章的难点:
  1)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和每一目标内部的具体层次,并在实际中运用这些分类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2)在描述教学目标时,运用行为目标和心理与行为目标的表达方法;
  3)对每一项新的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并画出与之相关的概念网络关系图,以及学生先前学习的经验。
  4)在教学过程中要组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并选择最适宜的教学策略。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重点分析:
  1)课堂规范建立与维持的三个时期,学年开始之前的设计、学年开始几周的管理和学年之中的管理,每个阶段的管理都各有重点和相应策略,每个阶段的任务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如整体关注、明察秋毫、变换管理等;
  2)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处理问题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中断课程的进行。对一般问题行为和严重问题行为的处理与矫正是不同的;
  3)教师领导风格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师生间有效沟通的策略途径及其重要作用。

  本章的难点:
  1)了解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维持一定的课堂秩序。
  2)了解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区分一般性的问题行为于教严重的问题行为,掌握矫正问题行为的不同策略;
  3)了解教师的领导风格,合理利用教师的积极期望的意义;调整师生沟通的策略方式。

内容提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60学时,其中42学时为课件学习,6学时自主学习,12学时教学活动。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2、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中的地位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参与研究
  常用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2、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3、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概述
  学习的一般含义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学习的分类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2、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桑代克的联结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概念
  学习动机分类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论
  需要层次论
  动机归因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3、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学习需要的培养
4、学习动机的激发
  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指导学习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1、知识获得概述
  知识的含义与作用
  知识是怎样存储在头脑中的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理解的生成
  理解的生成过程
  影响理解的因素
3、错误观念及其转变
  学习者的错误观念
  观念转变的过程与条件
  观念转变的教学
4、知识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应用与知识的深化
  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

1、技能概述
  技能的含义
  技能的分类
  技能和习惯
  技能和个性
2、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结构
  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3、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

1、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的涵义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发展
2、品德形成及其培养
  品德的内化过程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知识技能的深化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训练
  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训练
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影响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第九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的结构
2、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及其结构
  元认知计划策略
  元认知监视策略
  元认知调节策略
4、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几种常见学习策略的训练

第十章 教学设计原理

1、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的表述
  任务分析
2、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事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
  发现教学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1、课堂规范的建立与维持
  课堂管理的目标
  课堂规范的设计与维持
  课堂管理策略
2、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课堂一般问题行为的处理
  课堂严重问题行为的矫正
3、师生关系与人际沟通
  教师的领导风格与课堂气氛
  教师的期望效应
  课堂的教学目标
  增进沟通的策略

课时序列
章 节 内 容
0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02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03
讨论课
04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
第一节认知发展和教育
05
第一节认知发展和教育
06
第一节认知发展和教育
第二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07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08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09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学习概述
10
第一节学习概述
11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12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13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14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15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16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7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8
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19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一节知识获得概述
第二节理解的生成
20
第二节理解的生成
21
第三节错误观念及其转变
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与知识的深化
22
第六章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技能概述
第二节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23
第三节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
24
第七章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25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26
第二节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第三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27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28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29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0
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31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32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33
第九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认知策略
34
第二节认知策略
35
第二节认知策略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36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37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38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39
第十章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40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第二节设计教学过程
41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
42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