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幽灵”
一个“幽灵”,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它诞生16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徘徊。当年,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为了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处境酷似160多年以前,一方面他面对着全世界一切反动势力对它的“神圣围剿”,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被视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没有这种遗产,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的许多预言曾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他所期盼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没有在他生前得以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作为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思想家的地位。引人注目的是,苏东政治大地震以后,当以“胜利者”自居的西方意识形态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之际,国外特别是法、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少学者,面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问题,更加潜心于深层次的研究,先后举办了各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研讨活动,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的思想一直为那些试图寻求历史之谜的人们所关注,其价值也一直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事实证明,当今世界的诸多社会矛盾核问题,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面对现实生活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们仍希望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思想武器。今天,国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告别马克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而且这场争论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观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苏联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苏联极权主义的失败即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寿终正寝,从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建树的理论全盘否定,对马克思开创的事业一笔抹杀。例如法国著名哲学家M.昂利在其《论马克思主义危机:死亡面面观》一文中认为,苏东剧变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所引起的,其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污点”;英国右翼历史学家P.约翰逊也预言说,“由于失去苏联国家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将在20年内消亡”。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是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提出的理论体系,如今已失去了效用,不能指导当今的社会现实。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和《大失控与大混乱》两部著作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靠不住”,“不能给一个政治上觉醒和活跃的世界提供框架”,因此只能“告别马克思”。
现在国外理论界几乎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存着深刻的危机,但对于“危机”的看法并不一致: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危机,而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造成的危机;而法国的M.昂利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危机”同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自1845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批判之时起,这种危机就已经出现了。总之,他们一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把它当作一种过时的封闭的体系而加以拒绝;另一方面,又把马克思主义纯粹当成一种极端的政治工具而加以反对。
重读马克思
提出“重读马克思”的研究思路,本身就蕴含着亮点基本的判断:一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本身是有价值的;而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又是需要重读的。前者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的体认,后者则包含着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读马克思思想状况的反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思想存在着片面的阅读视界,因而使传统的理解存在着许多“误区”,为此需要对马克思的原著进行重新解读和“再认识”。西方学者认为,“重读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必要,在于我们既需要借助“重读”去纠正以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片面认识,也需要通过“重读”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原来人们基本上是沿着阶级斗争的视界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形成这一阅读视界有其复杂的背景,它既与强调阶级斗争为基本特点的俄国版本有关,也与各国共产党人长期处于残酷的阶级斗争环境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偏好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等著作。
超越马克思
“超越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显然已被历史的发展所推翻,因而一系列论点都需要加以变革;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主题和不同的形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遗产绝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从而充分地显示其当代的功能,因而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超越马克思,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言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正视马克思学说的时代局限性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不能认为他们当时已拥有了人类的全部知识;第二,理论出现断裂与重构是常见的事;第三,任何人无法预见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的到来。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话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但今天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确实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他尤其提到了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传媒技术的新发展。他认为,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一些原有的结论变得过时,从而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这种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而需要超越的认识,体现了国外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在苏东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新反思的重大成果,也是加速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重建马克思主义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E.J.赖特等人面对苏东剧变所造成的影响,率先在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喊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口号。他们指出,有些政权声称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思想酵素,但它们的垮台导致学术界许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纲领的有效性。现在人们怀疑的不仅是个别的公式,而是整个方式。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一元的思想大厦而被摧毁,也许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各个片断却都是大有思想前途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苏联的解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终结,而只表明教条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终结,“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和政治的源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
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比较,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这对于破除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机械化的倾向有积极意义。现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已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学术倾向,《新左派评论》等杂志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讨论,表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已由部分修正进入到新体系构建的阶段。
回到马克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候”,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回到马克思》一文中如是说到。在他看来,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其方式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二三十年前所不能相比的。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有影响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不久前也发表了题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位领导人的话:“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西方社会这种“回归马克思”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马克思思想的热烈回响。各个学派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了深入的解读,一方面从经典原著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另一方面从当代社会实际出发,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回答。他们重点涉及如何应对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不少具有启示意义和创新意义的思想资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态势和重大的理论突破。
1.“一个永恒的‘幽灵’”——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被国外的许多学者所关注,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内容?
2.“告别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各自的内涵及诠释?
3.不论是“告别”还是“回归”,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永恒“幽灵”的注目。结合此案例,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的理解。
这则案例阐述了现当代社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同态度,从这些态度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然备受世人瞩目和关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了他自己的理论的现实基础,即“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个“幽灵”是指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里那些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们寻求自由解放的呼告和渴望,马克思的功绩就在于把这种“共产主义的幽灵”变成了科学的理论形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也成为一种“幽灵”,由于这一幽灵的本质特征,它必然形成来自现代右派和左派的两种不同态度,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右派和当年的反动势力一样,他们惧怕共产主义的幽灵,因而主张“告别马克思”;而左派则希望用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来制衡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和霸权。所以不论是“重读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马克思主义”还是“回到马克思”,他们都希望从马克思那里寻找冲出自由资本主义重围的突破口。我们认为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