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而美丽”
相关链接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2008年2月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包括美国NBA火箭队队员姚明、著名国际影星成龙、巩俐等11位杰出华人获得“200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膺“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成为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之后第二位该奖得主。袁隆平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物。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十几年后的今天,布朗关于中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言非但没有发生,相反,由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选育的杂交水稻,已撒播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5月10日,在位于长沙市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500多万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目前,杂交水稻在越南、印度、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众多的国家正在试种和示范。2005年,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
袁隆平这个名字,何以能够和世界杂交水稻连在一起,又怎样和全世界的吃饭问题连在一起?追寻袁隆平的足迹,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1953年8月,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新来了一位年轻教师,他就是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人生舞台的第一站。
到了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
多年来,人工杂交水稻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难啃的“骨头”,许多水稻专家在这道难题前碰了壁。他们得出结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利用杂交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偶尔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从它身上,袁隆平联想到: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同样,也一定能够将这种杂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顺着这一思路,袁隆平用几年时间渐渐勾勒出解决这道世界难题的蓝图: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进而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再利用“三系”进行循环杂交,就能完成不育系繁殖、杂交稻制种和大田生产应用这样一整套“三系”杂交水稻生产的程序了。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作为新的育种材料。然而,要在成千上万亩水稻田里找这么一株特殊的稻穗,无异于大海捞针。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
7月5日,是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在一块“洞庭早籼”田,袁隆平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袁隆平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栽培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少量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完全可以培植出一个庞大的雄性不育系;再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预期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那张寄自北京的十四块两毛八的小小稿费单,似乎也通知着袁隆平:你已经闯入了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虽然历经坎坷,袁隆平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领头雁”,他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科学——杂交水稻学;这位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1966年6月,“文革”像暴风雨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漩涡。
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秧苗插下去半个多月,两名助手暂时离开了学校,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由袁隆平一人照管。
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
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两眼发直。实验材料被毁,杂交稻的研究难道就这样被断送掉?
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工作,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他因此成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
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2000年、2004年,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已先后完成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指标。目前,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
袁隆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从1966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开始,袁隆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其著作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袁隆平
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这一安排令他始料不及。袁隆平希望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光增产的粮食就够养活1亿人口!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
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同行的中国水稻专家共4人,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
由于是第一次出席国际会议,袁隆平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他担心用英语说话那些“老外”听不懂,就特地买了英语磁带,专门挤出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第一组发言的是日本的新城长友和一位美国专家。对新城长友袁隆平景仰已久,他曾访问过中国,但那时袁隆平一头扎在杂交稻实验田里,没有和这位著名人物见面交流的机会。
新城长友开始回答提问了,他的英语说得结结巴巴。袁隆平一边认真听,一边对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自信起来。
轮到中国专家宣读论文和回答提问了。袁隆平负责回答问题。
一位外国专家问:“中国杂交稻制种的异交率高,是通过什么措施提高异交率的?”
他准确地理解了对方的提问,并用英语清楚地回答:“第一,割叶,扫除传播花粉的障碍;第二,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外国专家对这套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很感兴趣。这次会议,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在国际水稻领域首次亮相后的第三年,即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
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这一安排令袁隆平始料不及,大吃一惊,但他还是从容地向人们挥手致意。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斯瓦米纳森担任过印度的农业部长,也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曾在印度大力推广半矮秆水稻、高产矮秆小麦,对印度农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由于他的盛情邀请,那几年,袁隆平前去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和指导研究22次,与在那里工作的各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次会议期间,菲律宾报纸头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标题。从此,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曾经当过4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对袁隆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年10月18日,国务委员唐家璇会见袁隆平院士时说:“‘杂交水稻外交’将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外交的一张王牌。”10月19日,袁隆平应邀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给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作了一场精彩的杂交水稻报告。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亚洲区提名组于去年底进行的无记名投票中,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致支持,并向美国科学院正式提名,最终当选。
2006年4月25日晚9时许,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袁隆平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2007年7月24日上午,由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科技部、农业部和湖南省委主办的“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的演讲直奔主题:“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我的第一个心愿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我的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听众报以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
1.袁隆平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人民科学家,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坚守本色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结合案情,谈谈你读了本案例的感受。
2.有人说:“任何成功的时间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袁隆平的传奇人生就是典型例证。”你认同这一论断吗?为什么?
3.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怎样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袁隆平,一个誉满全球的中国人,一位农业科学上的巨匠,一位德学双馨的人民科学家。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不是因为他曾获得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和一系列世界性的荣誉桂冠,不是因为它高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因为它以杂交水稻研究的突出成就,惠泽了中国和世界的万千百姓,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的万千百姓,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源于他的杰出贡献,更为他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在从事杂交水稻40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挫折,正是他的求真、求实、创新、怀疑、宽容、执著等科学精神给了它科学探索的无限动力。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以往的结论但不拘泥于以往的结论。面对“水稻杂交无优势”这一经典结论,袁隆平凭着一股大无畏的、求真务实的科研勇气和锲而不舍、矢志拼搏的奋斗精神,毅然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勇敢地选择了杂交水稻研究,并最终取得了突破。难能可贵的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次成功,都没有让袁隆平陶醉,他总是把他们当作新的起点,不断地向着新的高度迈进,而每一次攀登到新的高度,都经历了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源于他的杰出贡献,更为他的人文精神所折服。爱因斯坦说:“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科学的宗旨是造福人类,科学家的心中必须永远装着人民。袁隆平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原则,这既是一个科学家的崇高责任,也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义担当。袁隆平不但将人民情怀和人类关怀完美地结合起来,还将祖国情结和世界胸怀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但绝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总是从人类的角度、世界的视野来思考粮食问题,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最大的心愿。“天下之大的曰生”。人本的思想、济世的胸怀深深地融进了他的血液,使他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人文意义。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还因为袁隆平的传奇人生所蕴涵的袁隆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是无愧于当今时代的精神华章,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誉观的生动证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典型示范。无论什么时候。精神力量是重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需要大力学习和弘扬袁隆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