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摩尔根与近代的“古代社会”

“一问三不知”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无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称号。但丁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和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提问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
   镜头一:
   2002年9月16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大名誉教授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亮相,上午10:00演讲《反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宇宙》,并在演讲中向中国大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中国大学生参加到他正在进行的磁谱仪电子系统研究实验中。
   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讲,深奥玄妙的物理学,都被丁肇中幽默、深入浅出的话语化解成听众的阵阵笑声。丁肇中用四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故事贯穿整个演讲,自始至终,现场的气氛非常轻松,上百位没有座位的交大师生一直站到终场,还感到意犹未尽。
   报告后的自由提问中,面对交大学子的提问。丁肇中接连回答了三个“不知道”。
   有同学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丁肇中马上回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但是不做实验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对的。”
   有同学提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呢?”丁肇中非常简洁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丁肇中回答说:“我们只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之外,只知道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其他的银河系统中是否有反物质,我不知道。”
   镜头二:
   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它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补充说,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了一段话:“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1890年前后,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问它有什么用,有什么经济价值?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子和x光都很有用。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科学是量子力学,现在用在了超导、激光、通讯上比如微处理器等,到了四十年代最基本的科学是原子能物理,现在也被用在能源等方面,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后来他补充说,我所研究的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场内立即发出会意的笑声。对于第三个问题,他没有作过多的解释。

1.对于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你是如何评价的?

  2.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体现的是什么精神?说明什么问题?




丁肇中作为功绩卓著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令人钦佩。但令人更钦佩的是,他在许多重要场合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地问题都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和风范,无损于一位科学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的奥秘所在。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器量,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度,或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稀奇古怪的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要给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带来无可挽回的误导和损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古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牢记,尤其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