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摩尔根与近代的“古代社会”

局长的名字

那天,赵局长在大院里走,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赵林”,“赵林”,他愣了一下,没有回头,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那声音又从后面追过来,他断定不会是叫自己。多少年了,这个大院里没有人喊过他的名字,都称他为“赵局长”,这样想着又继续往前走了几步。
   赵局长是5年前群众推选上来的,经组织部考查,到人事局任局长,据说得了满票。记得宣布任职那天,他很激动,对大家说:“我是大家推荐上来的,虽然职务不同了,还是人民中的一员,以后谁都不要喊官名,就喊‘赵林’这名字。”当时大家还热情地给他鼓了掌。过后一些老辈人和同辈人还真是按他说的,直呼其名。慢慢的,再听那直呼其名的声音,便觉得不入耳,脸子也有些沉。过了一段儿时间,同辈人也喊他局长了,再往后老辈人也不直呼其名了。整个大院都异口同声地唤“局长”,他渐渐地对“赵林”这个名字陌生起来了。
   后边的那人终于追上了赵林,当手掌落在他的肩头时,才猛然一惊,脚步随之停了下来。
   赵局长回头一看,喊他的人是大学时的同学许辉。许辉在一个穷县当县长,赵林觉得他与农民呆久了,少了礼貌和规矩,脸上的表情就有些板,淡淡地说:“你吓了我一跳。”
   许辉说:“我喊你那么多遍,你咋就不答应呢?”
   赵局长说:“我以为喊别人呢?”
   许辉愣了一下说:“怎么,你不叫赵林了?改名了么?”
   赵局长有些尴尬,冷冷地说:“叫赵林的多了,谁知你叫哪个?”
   许辉听这话有些不是味儿。这当儿,又有人喊:“赵局长!”赵林马上把脸儿转过去,同那人招手,那人打个招呼就走了。许辉似有所悟,笑着说:“是不是我也应该叫你赵局长呢?”
   赵林脸上涌起一片红晕。他承认如今由于身边“局长”、“局长”的喊多了,自己听着也习惯了,好像这局长成了自己的名,而“赵林”二字反倒成了附属品。但从赵林演变到赵局长,是个怎样的过程,似乎也是个量变到质变吧,而且在演变中拥护率是逐渐下降的。年终考察他的拥护率只有60%,再往下会怎么样呢,他想着,不禁打了个冷战。
   赵局长问许辉:“啥时候来的?”
   许辉说:“一个星期了。”
   赵局长问:“住哪?”
   许辉指了指一旁的小楼。赵林知道那小楼是市委领导办公的地方。头“翁”地响了一下。许市长,许市长,近日听说来了个许市长,莫不就是他么?
   便说:“你是,许市长?”
   许辉说:“老同学,开什么玩笑?叫我名。”
   赵局长叫不出,脸上用力笑着。
   许辉说,千万别“市长”、“市长”地喊,长了会把我的名字喊丢了。
   赵局长脸上的“笑容”就僵在那儿。


1.赵局长为什么断定背后喊“赵林”的人不会是叫自己?   

2.用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赵局长不喜欢别人称呼其名“赵林”?  

3.结合本案例,谈一谈“赵局长”对其称呼转变前后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




本案例从人事局局长名称的变化为切入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5年前,局长刚刚上任,从人民群众中推选上来的他,要求大家不要称呼他为“局长”而是直呼其名“赵林”。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局长也逐渐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习惯了“赵局长”的称呼,而渐渐地对“赵林”这个名字陌生起来了。
  通过与大学同学许辉的谈话,则把局长对其称呼的思想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老同学在背后喊他“赵林”时,他还以为喊错了人,当他意识到是在减他时,他脸子沉了下来,并认为他的同学少了些礼貌和规矩。赵局长5年前后的变化简直是判若两人。

      本案例用讽刺的手法表现了现今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一一脱离人民群众,居官自傲,没有起到人民公仆的领导带头作用。这也完全违背了我们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遵守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克服居官自傲的心理,当好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