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摩尔根与近代的“古代社会”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1958)
  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l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
   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纪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1982)
   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在美国,危机历时3年左右,几经起伏;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1991)
   1980—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到8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的界限难以区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因而在繁荣阶段生产仍旧增长缓慢,企业依然开工不足,失业人口经常大量存在,出现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滞胀”现象。另外,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不同,造成各国经济危机的具体进程不同,再生产周期时间长短也不一致,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二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 )
   从1994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4.3%,失业率降至5%一下,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一下,财政赤字也居年减少,1993年到1997年财政赤字分别为2903亿美元、2030亿美元、1638亿美元、1073亿美元、226亿美元,至克林顿任期末甚至出现结余。美国这一轮经济高涨可谓声势夺人,同时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三大目标,被称为“新经济”。奇迹背后的另一组数字,一是各类债务增长,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美元,企业债务15.18万亿美元,居民债务7.23万亿美元。二是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1999年高达3389亿美元,2001年更高达约74500亿美元。三是股票市值高速膨胀,吸引大量境外游资、国内居民存款和各类基金进入股市,造成收入虚增,消费支出猛涨。随着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危机,并带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各国经济衰退。



1.比较分析二战前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你认为二战后经济危机形态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二战后经济危机新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案例,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战前,经济周期一般明显地表现出四个阶段;而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反危机措施,利用财政、货物、福利等手段干预经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阻止了消费需求的下降,缓和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并刺激了经济较早地回升,从而较快地摆脱经济危机并通过萧条与复苏阶段,进入繁荣阶段,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各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变得不是十分明显。危机阶段生产下降幅度较小,复苏缓慢无力,而且萧条与复苏阶段的界线难以区分。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矛盾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因而在繁荣阶段生产仍旧增长缓慢,企业依然开工不足,失业人口竟长达两存在,出现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滞胀”现象。另外,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不同,造成各国经济危机的具体进程不同,在生产同期时间长短也不一致,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尽管政府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节和敢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是,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本身虽然并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解体,但是它确实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他最终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能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无限空间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主义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