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摩尔根与近代的“古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历史与乌托邦
   “乌托邦”的词意含糊,既表示努力追求“福地乐土”的崇高,又表示寻找“乌有之乡”的徒劳。因为乌托邦是超历史的道德理想的产物,道德要求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微妙而不确定的关系。乌托邦是人类所希望的完全的前景,而历史则是人们正在创造的不完美的前景,它们两者并不是一致的。
   然而乌托邦一词的模糊含义恰恰是它的优点,而不是它的缺点。正因为乌托邦在历史上从未实现过才赋予乌托邦思想以理智的和历史的持续活力。历史的动力不是乌托邦的实现,而是对它的奋力追求。假如乌托邦业已实现,那么它也就失去其历史意义了。因为历史是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包含着过程和变化;而乌托邦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应当是静止的、不动的、无生命和枯燥的状态。如果乌托邦已然实现,就将标志着历史的终结。
   在启蒙运动导人了把历史看作进步这种观念以前,乌托邦和历史的这种含糊不清的关系是不成其为问题的,或者至少还没被认为是一个问题,乌托邦思想充满了历史乐观主义。截至18世纪末叶,西方世俗的乌托邦思想的悠久传统,既不含有历史的期望,也不要求政治上的积极行动(这也是中国传统中的乌托邦倾向的特点)。
   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世俗乌托邦思想在中国有可能出现以前,在西方就已呼之欲出了。但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这三大冲击把乌托邦和历史进步观念联系起来,世俗乌托邦思想才成为一种强大的历史力量。乌托邦和历史进步观念这二者的结合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马克思主义既代表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幻想的最强有力的方面,同时又对“乌托邦主义”提出了最猛烈的批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预言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个飞跃将标志着由人类的“前史”向“真正的人类历史”的戏剧性的过渡,这个过渡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愿意详细描绘未来社会的图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他们的确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作了一定的描述。
   马克思既提出一个未来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幻想,又把类似的一些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幻想谴责为“乌托邦的”(并因而是反动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尽管马克思认为当时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些方案是凭空臆造的、稀奇古怪的,但他未必反对他们书中描述的种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也并不把他们的乌托邦幻想作为原则上不可能的东西而加以拒绝,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常常称赞那些乌托邦幻想家们的著作的社会批判作用。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就被视为早期无产者革命斗争的最初的“理论表现”,圣西门、夏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的著作也受到赞誉,因为“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如果说乌托邦思想家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曾经起到过批判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作用,那么现在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成熟的资本主义和成熟的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随着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坚持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方式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运动及其社会主义使命的障碍了。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空想家”,不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目的,而是因为他们缺少达到那些目的的适当的手段。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手段与目的的矛盾是历史作用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产生那些思想的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反映。
   马克思所谴责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其特点不是对历史的信念,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理性王国的信念,他们很有自信地假定,这个理性王国一旦获得正确的理解,就能按照乌托邦的理想改造社会历史阶段现实,从而使世界符合于理性的要求。因而,乌托邦主义者特别强调人类的意志,尤其强调那些持有真理和理性的天才人物的适时出现,这些天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道德的榜样和按照理性的指示形成的社会典范的感召力,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人的善良的天性。这些想法反映了他们不能把历史看作一个客观过程,也不能在道德理想和历史事实两者之间建立起任何紧密和联系。
   因此,对于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来说,社会主义并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绝对真理的偶然表现。与此相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是历史条件规定和限制着人类要改变世界的愿望和思想的力量,因而,社会主义的完成是依赖于人类业已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不是乌托邦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未来的乌托邦式的追求,而是他们在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即现代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仍然坚持乌托邦的思维方式。早期乌托邦主义者不能认识历史对未来社会主义乌托邦的实现所加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后继者则更不能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埋藏为社会主义提供的种种可能性。而且,他们也不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乌托邦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所犯的种种罪行,却看不到它为社会主义提供的可能性。在无产阶级身上,他们看到的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深受剥削的一部分人,却看不到它是一个注定要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具有潜在创造力的革命阶级。
   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定为社会主义的实际历史基础的东西一一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无产阶级是以把资本主义包含的各种社会主义可能性转化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现实为历史使命阶级这两个论点一一“乌托邦”这个词才在马克思主义词汇中成了贬义词。
   乌托邦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两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还伴有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其他一些特征,即认为天才人物的思想和愿望是重新塑造社会历史现实的决定性因素;认为社会主义能够通过道德呼吁来实现;以及一种给未来社会主义乌托邦描绘详尽周密图景的嗜好。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乌托邦社会主义倾向于依靠思想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历史的力量这一方面,那么,这并不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否认思想和理想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奠基者们如此详尽地批判乌托邦思想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在实现社会主义方面,他们赋予思想以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绝没有克服乌托邦的二重性,即作为应然之物的道德理想和现实事物的历史必然规律之间的对抗O因为,我们确实可以设想,马克思在宣告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是可以向往的结论。然而,正是通过把道德上可向往的东西同似乎有理由证明为历史必然的东西联系起来,马克思才使得乌托邦主义成为现代历史中这样强大的一股力量。马克思主义远没有破坏乌托邦主义对完美的未来社会秩序的幻想,而是使社会主义未来成为似乎是现在正在发生作用的客观历史过程的逻辑的和必然的结果,从而强化了乌托邦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设计了一个据说蕴涵在当时历史中的共产主义未来的乌托邦幻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把许多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幻想谴责为“乌托邦的”,他把这些思想同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前工业社会落后条件的不成熟的思想反映,并认为它们是与现代历史“实际活动”相脱离的。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
   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的和政治的创伤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则是对于这种变革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思想反应。马克思主义既不像它的一些信仰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永恒的真理;也不像引起批评家要我们相信的那样,是古老的犹太一基督教先知传统的现代翻版。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它在19世纪的那些理论对手们、区别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普斥之为“乌托邦”的那引起社会主义学说之处,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其次,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城市工业无产阶级确定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革命阶级,它历史地承担了突破资本主义秩序、宣告一个新的无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重任。最后,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历史进程的客观实在性,相信对历史进程可以进行科学分析,这种分析表明,人们具有认识历史必然性的潜力,而这些观点同那些依赖于道德示范和性善论的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
   这类观点从未出现在傅立叶、圣西门、欧文或其他人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一一无论马克思有多少观点与他们相同,或有多少观点是来源于他们的理论。无政府主义和民粹派的类似乌托邦的社会主义思想曾广泛流传于经济不发达的欧洲国家(以卢梭和蒲鲁东为其先驱),这类理论也没有包含马克思主义的上述三个观点。


1.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的?二者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科学的方法论是正确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方法论而言,你认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有哪些特质?试结合本案例加以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学习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学习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要把握住二者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渗透着它的思想家们对全人类的深切关怀和自我牺牲精神,同马克思主义一样,永远是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前提和直接的理论来源。本案例作者一一美国作家迈斯纳以历史和乌托邦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揭示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特质。在作者的视野里,科学的方法论是正确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有无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能否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亦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关键在于它在理论基础上实现了从求助于理性到求助于历史的根本性转向;在内在根据上实现了从停留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表面现象的批判揭露到深入揭示资本主义自我否定力量的拓展;在科学证明上实现了从空想的详尽描述到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方向和轮廓的转型。立论客观公允,分析透彻严谨,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