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5.有神论与无神论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康德的“二律背反”:

“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VS

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 ——康德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 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皮浪的“悬隔判断”: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从词源考察看,“哲学”(Philosophy)一词从古希腊语演化而来,本义为“爱智慧”。

因爱智慧,而对根本性问题进行追问,从而确立可以被智慧检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发世界观,系统的世界观

经典表述:“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根本性问题:世界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个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格尔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子”。 ——费尔巴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两种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特点:直观、猜测性

经典命题:“水本源说”,“阴阳五行说”

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比朴素唯物主义,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经典命题:人是机器

代表人物:拉美特利、霍布斯、狄德罗、霍尔巴赫等

辩证唯物主义

对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理解,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主观精神,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客观物质世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经典命题:物是感觉的复合。

代表人物:贝克莱、陆九渊、惠能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如道、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神或者上帝等,世界包括人本身是由这个客观精神所派生、所决定。

经典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代表人物:老子、朱熹、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可以认识到客观的物质世界。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任何认识都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为高尔吉亚和康德等人

“第一:无物存在;

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

“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应用于社会领域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

5.有神论与无神论

承认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存在——有神论

否认超越物质世界的神的存在——无神论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发展

2.物质决定意识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物质概念的发展

唯心主义不相信有纯粹的物质可以认识。

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发展与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相对应,也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朴素的物质观

机械的物质观

辩证的物质观

朴素的物质观

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

水本源说,认为世界万物生成于水,最终又回到水的形式。

五行说,世界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

机械的物质观

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一些可分析基质的组合。

把物质理解为不可分的微粒——宇宙之砖

辩证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对所有物质的抽象,在物质的一般性中来把握其本质。

辩证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物质。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做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具有社会性。离开人类社会,人的大脑形成不了意识,不具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例如狼孩、猴孩)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可知与不可知

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物质”与自然科学物质的差别和联系

个性与共性

相对与绝对

短暂与永恒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的物质性和社会的物质性

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的根本性质是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随着人类认识手段和认识能力的进步,未知世界将

逐步被人类所认识。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统一于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

3.运动与静止

4.时间与空间

5.社会的物质性

1.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恩格斯

运动的范围

运动的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3.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赫拉克利特

芝诺悖论:

“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3.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时间和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

5.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也是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了唯物史观。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5.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5.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人类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人怎样同外在的物质世界建立起来关联,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呢?就是要通过实践。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的保证。

实践主体

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客体:指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主体改造和加工的目标。

实践工具

是指将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联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活动成果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水平、范围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特征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中的人是自觉地,而不是本能的。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3.人类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

生产劳动实践: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阶级斗争等

3.人类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过程,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过程。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 人类社会: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

“自然界对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马克思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以新的实践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