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它是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相互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但是,只有社会分工这一条件,还不会产生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用者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所以,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买和卖两个过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不断地运动,称为货币流通。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推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贷款时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有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有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的延长工作日。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有自己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处于分离状态,二者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来实现的,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而资本的使命是进行价值增值,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的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