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购买服装的最佳时机
1996年的例子:
初夏 398元
盛夏 198元
夏末秋初 80元
2001年的例子:
初夏 198元
盛夏 98元
夏末秋初甩卖 10元
第一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1.定义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资本形态:货币资本
A
公式:G —— W
pm
作用: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2)生产阶段
资本形态:生产资本
公式:
A
W …… P …… W’
Pm
作用:生产剩余价值
(3)销售阶段
资本形态:商品资本
公式:W’—— G’
作用: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4)小结:
循环的总公式:
A
G—— W …… P ……W’——G’
Pm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3. 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A
G —— W …… P ……W’—— G’
Pm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
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
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二、 资本的周转
1.定义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2. 周转时间
A
G ——W ……P……W’—— G’
Pm
生产时间:
(1)劳动时间
(2)非劳动时间
生产的周期性中断时间
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流通时间:
(1)购买时间
(2)销售时间
3. 周转速度
年(U)
周转次数(n) = ——————
周转时间(u)

周转时间 周转次数
6 2
4 3
3 4
结论: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4. 生产资本的构成


不变资本 劳动资料 固定资本
预付资本 劳动对象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劳动力
划分依据:
资本不同部分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
以机器、产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
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
5. 固定资本的损耗

有形损耗 使用
固定资本的损耗 自然力作用
无形损耗— 技术进步
折旧:
根据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逐步以货币形
式提取的补偿。

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
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费
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
6.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总资 固定资本周 流动资本周
本的周转 转价值总额 + 转价值总额
预付总资本
举例分析
固定资本 :40万
厂房 15万 使用15年
机器设备 20万 使用10年
小工具 5万 使用5年
流动资本:10万 周转6次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4+60 = 1?28
50
7.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1)加速资本周转,能够节约预付资本,特别是节
约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
一年需要流动资金120万
甲企业 乙企业
3次 6次
40 万 20万
(2)加速资本周转,能够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
M = m’ v n
v m’ n M
甲企业 3 100% 3 9
乙企业 3 100 6 18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m’ v n
v
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基本概念
(1)社会总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
——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
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几个概念:
社会总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 GNP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不变资本
价值形态 可变资本 c + v + m
剩余价值
实物形态 生产资料——第一部类Ⅰ 社会
消费资料——第二部类Ⅱ 生产
结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3)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价值补偿
实物替换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假设:
(1)所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
(2)不变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一年
(3)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售
(4)没有对外贸易
(5)剩余价值率为100%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9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实现过程
(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三个交换
Ⅰ ( v +m ) =Ⅱ c
第一个交换
Ⅰ c = Ⅰc
Ⅰ ( v +m ) =Ⅱ c
Ⅰ ( c + v + m ) = Ⅰc + Ⅱc

第二个交换
Ⅱ( v + m ) = Ⅱ ( v + m )
Ⅰ ( v +m ) =Ⅱ c
Ⅱ( c + v + m ) = Ⅰ ( v + m ) +
Ⅱ ( v + m )
实现条件
(1) Ⅰ ( v +m ) =Ⅱ c
(2) Ⅰ ( c + v + m ) = Ⅰc + Ⅱc
(3) Ⅱ( c + v + m ) = Ⅰ ( v + m ) +
Ⅱ ( v + m )
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
追加的生产资料
追加的劳动力
追加的消费资料

Ⅰ (c + v + m ) > Ⅰc +Ⅱ c
Ⅱ(c + v + m ) > Ⅰ (v + m/x ) + Ⅱ(v + m/x)
实现条件
Ⅰ 4000 + 1000 +1000 = 6000
9000
Ⅱ 1500 + 750 + 750 = 3000
Ⅰ4000c+1000v+1000m=6000
400 100 500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 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100 50 600
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9000
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第二年 m’=100%
Ⅰ 4400c+1100v+1100m=6600
9800
Ⅱ 1600c+800v+800m=3200
实现过程:
(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三个交换:
Ⅰ(v + △v + m /x) = Ⅱ(c +△c)
第一个交换
Ⅰ(c+△c)=Ⅰ(c+△c)
Ⅰ(v+△v+m/x)=Ⅱ(c+△c)
Ⅰ(c+△c+v+△v+m/x)=Ⅰ(c+△c)+Ⅱ(c+△c)
Ⅰ(c+v+m)=Ⅰ(c+△c)+Ⅱ(c+△c)
第二个交换:
Ⅱ(v+△v+m/x)=Ⅱ(v+△v+m/x)
Ⅰ(v+△v+m/x)=Ⅱ(c+△c)
Ⅱ(c+△c+v+△v+m/x)=Ⅰ(v+△v+m/x)+
Ⅱ(v+△v+m/x)
Ⅱ(c+v+m)=Ⅰ(v+△v+m/x)+Ⅱ(v+△v+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
(1)Ⅰ(v + △v + m /x) = Ⅱ(c +△c)
(2)Ⅰ(c+v+m)=Ⅰ(c+△c)+
Ⅱ(c+△c)
(3)Ⅱ(c+v+m) =Ⅰ( v +△v +m/x) +
Ⅱ(v +△v+x/m)

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的根源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
的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