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产业资本在其实现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依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先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在这个阶段,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在第二个阶段即生产阶段,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后,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商品。这个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此时的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资本的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需要把生产出的新商品卖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此时换回的货币的数量是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货币数量的,因为此时的货币资本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价值。 与产业资本循环相对应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资本循环中起着各自的作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保证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通过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得以实现,所以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中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也就是Ⅰ(v+m)=Ⅱ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会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失调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从而引起大量商品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时,市场上会出现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也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所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产物,而且还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因为在资本家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的过程中,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消费掉的资本才计入生产成本,预付资本中的未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如未被消耗的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须具备的物质要素,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源泉。此时的剩余价值被看作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答: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经营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