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中国历史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孔子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2)农民起义者的理想社会   

黄巢:“均平”  

王小波、李顺:“均贫富”  

钟相、杨幺:“等贵贱,均贫富”   

红巾军:“摧富益贫”  

李自成: “平买平卖”,“割富济贫”   

(3)洪秀全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4)康有为《大同书》  

 经济基础: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公农”、 “公工”、“公商”,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政治组织:“破国界合大地”。“公政府”。选举产生,“全世界人皆平等,无爵位之殊,无舆服之异,无仪从之别。”   

社会结构:消灭阶级,废除家庭,没有任何天然或人为束缚;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独立等人权。   

中国历史上理想社会观的特点   

理想主义者提出   

注重伦理,从道德上追求   

不重视生产力水平   

“不患寡而患不均”   

2. 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阶段: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阳城。” 谈到“太阳城”,两位青年说:“阳光不仅照亮了大地,而且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每人每天劳动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有趣的学术问题,开座谈会,阅读书籍,讲故事,写信、散步,做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   

这里没有不劳动的寄生虫,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公社的财产都属于他们,没有私有财产。他们使用财富,但决不会被财富所奴役。”   

(2)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8世纪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里等,他们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相对温和提倡改良。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也是五花八门。   

摩莱里1720-1780《自然法典》   

马布利(1709-1785)《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尖锐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间祸害,必须为一种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   

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   

傅立叶(1772-1837) :《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  

 欧文(1771-1858) :《致拉纳克郡报告》 《新道德世界书》   

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马克思:城市无产阶级在里昂敲起了警钟,而农村无产阶级在英国又燃起了熊熊烈火。海峡此岸在传播欧文主义,海峡彼岸在传播圣西门主义和傅立叶主义。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响了。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由产业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   

(2)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  

 (3)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做了科学的论述和预言。   

马克思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  

 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但在实践中,暴力革命是最基本的形式。  

 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让出政权,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必然以各种手段加以镇压,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   

1.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尝试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在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下很快失败了。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俄国的十月革命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俄国无产阶级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俄国十月革命   

(一)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二、 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1)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   

(2)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措施。   

为苏维埃政权而战斗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夏——1921年春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电影《列宁在1918》   

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

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3.新经济政策   

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1)农村粮食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土地方面。1922年 ,《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3)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4)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   

(5)外资使用方面。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二)斯大林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等,形成了后来所称的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1.苏联模式的特点   

准战型和备战型特点   

(1)发展战略:高速增长、粗放发展、重工业 、 封闭和半封闭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   

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  

 (3)政治体制:机构庞杂、党政不分、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老人政治:   

1980年,76岁的柯西金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  

 1982——1985近四年间,三位国家领导人死在任上   

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   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严重  

 勃列日涅夫的女婿邱尔巴诺夫   

内务部卫队的一名战士   

内务部第一副部长   

2.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1)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迅速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的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意识到当时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问题时,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没有成功,引起了连锁性反应和爆炸性效应,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剪辑视频《苏联解体实录》   

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苏共领导人错误路线造成 的政治动乱   

戈尔巴乔夫面对积弊甚多得得社会局面,决定进行彻底改革。但由于他缺乏对国际政治原则和社会现实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凭借学术化的理念建立改革的“新思维”,设计了过于理想化的改革路线。   例如,片面提倡“公开化”,导致人们更多的在反思中关注苏联共产党在历史上的阴暗面,同时广泛推行“民主化”,给各种思潮的泛滥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反对派利用民众和党员的不满来反对苏联共产党。   

片面强调“多元化”,并试图进行“根本改革”,引进西方的政治模式,实际上迅速弱化了苏共对苏联社会的控制能力,尤其随着改革的深入,民族自觉问题的提出和戈尔巴乔夫的不断让步,最终为苏联解体打开了闸门。   

(2)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加强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力度。   

政治上,向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强化西方的“自由”、“民主”、“分权”等观念,使他们对世界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试图“排除两大社会制度的对抗性”以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放松了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防范,如默许西方对苏联进行反动宣传,默认西方国家插手社会主义阵营的内政,使得反动势力能够顺利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经济方面,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协议、项目合作、贷款等方式参与苏联经济,部分获得了苏联经济的控制力量,为政治不稳定时经济的迅速失控埋下了伏笔。   

(3)根本原因:苏东各国没有及时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中国  

 朝鲜  

 越南  

 蒙古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者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经验教训:  

 (1)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3)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要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