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1. Internet的历史与发展

Internet源于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希望有一个性能强大、生命力强的网络能够在核战争的条件下幸免于难,而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话网络则显得太脆弱。国防部指定其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为ARPA)解决这个问题。此后,美国四所大学在校园里联合建立起了阿帕网(ARPANET),该网络联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四个不同的计算机系统:SIGMA-7、SDS904、IBM360/75和PDP-10。

20世纪70年代中期,ARPA为了实现异种网之间的互联与互通,开始制定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1983年,TCP/IP协议正式成为阿帕网的标准协议。时至今日,TCP/IP协议也成为最流行的网际互联协议。它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却已成为网际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199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为NII)行动纲领,揭开了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序幕,推动了Internet的发展。1995年4月,高级网络服务网卖给了美国在线公司,Internet被完全商业化,它也正式迈入了向全球发展的新阶段。

1994年3月,美国的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为NIC)正式同意中国的教育网接入Internet;中国政府也批准了Internet进入中国。

2. Internet的特色

自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被提出,曾经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实用型网络技术。比较著名的局域网有:Novell网、Windows的局域网等,前者基于IPX/SPX协议,后者基于IBM的NETBIOS网络协议,后来微软公司还专门为此开发了NETBEUI协议标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普及以来,各种类型的网络逐步被Internet接入,成为Internet体系中的一个局部网络,各种网络技术也逐步地被Internet的标准协议TCP/IP协议所取代。Internet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覆盖范围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应用的普及,Internet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网络的事实标准。当前广泛应用的网络购物、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聊天等等网络应用都建立在Internet标准基础之上,Internet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助手。

Internet通过网络互连技术把众多局域网互连起来,通过对站点的分级管理,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在实际组网的过程中,为了使站点之间的访问有多条路径,提高站点间的访问效率,避免因某一线路故障而引起的大面积断网现象,各站点之间的线路连接使用网状拓扑结构。

3. 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设国家主干网络。1996年2月1日,国务院159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确定了我国的四大主干网(ChinaNET、ChinaGBN、CERNET和CSTNET)分别由原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归口管理。

ChinaNET,即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work,简称ChinaNET)。它始建于1995年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国家主干网。

ChinaGBN,即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 GoldenBridge Network,简称ChinGBN)。它于1993年3月12日由国务院部署建设,并于1994年底与Internet正式接通,主要服务于金融业。

CERNET,即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它于1993年12月开始规划,该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联接北京、上海、华东(南京)、华中(武汉)、华南(广州)、西南(成都)、东北(沈阳)、西北(西安)等八个地区,是为教育科研领域提供服务的国家主干网,其连接的站点主要是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

CSTNET,即中国科技网(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Network,简称CSTNET),其前身是始建于1990年的中国科学院网(CASNET)。它已在全国范围内接入农业、林业、医学、地震、气象、铁道、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众多科研院所和科技部门。

上一小节 下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