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序列 |
章 节 内 容 |
01 |
第一节 唐诗的成就和分期
一、唐诗的成就
二、唐诗的分期法规 |
02 |
第二节 初唐诗
一、唐太宗和初唐宫廷诗人
二、初唐四杰
三.陈子昂和其它诗人 |
03 |
第三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王维
一、概说
二、王维 |
04 |
第四节 孟浩然和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一、孟浩然的生平和思想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色
三、孟浩然其他的抒情小诗
四、盛唐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
05 |
第五节 盛唐边塞诗派和岑参
一、概说 |
06 |
第六节 高适和其他边塞诗人
一、高适
二、其他边寨诗人 |
07 |
二、其他边寨诗人
第七节 李白(一)
一、生平
二、李白的思想
三、李白的文学主张 |
08 |
第八节 李白(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自我
二、反映社会现实
三、歌颂山川自然四、其他 |
09 |
第九节 李白(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
二、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又一重要风格 |
10 |
第十节 杜甫(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杜甫的生平
二、杜甫的思想
三、杜甫的文学主张 |
11 |
第十一节 杜甫(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史”——具体地反映社会的动荡现实
二、“年谱”——详尽得纪录自己的苦难经历
三、“图经”——典型地描绘祖国的山川自然四、其他 |
12 |
第十二节 杜甫(三)-杜甫诗的艺术成就(上)
一、典型化的描写 |
13 |
第十三节 杜甫(四)-杜甫诗的艺术成就(下)
二、“沉郁顿挫”的抒情风格
三、杜诗在语言和体裁上的成就 |
14 |
第十四节 中唐诗歌(上)
一、概说——中唐诗歌的总特点
二、韦应物、刘长卿、柳宗元及大历诗人
第十五节 中唐诗歌(下)
一、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
15 |
一、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
16 |
二、李益、刘禹锡
第十六节 白居易和新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发展概况
二、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理论
三、白居易之外的新乐府诗人 |
17 |
第十七节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一、新乐府诗
二、闲适诗和杂律诗 |
18 |
第十八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
《长恨歌》《琵琶行》 |
19 |
一、主题都具有双重性。
二、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第十九节 李商隐
一、生平
二、思想内容 |
20 |
三、艺术成就
第二十节 杜牧和其他晚唐诗人
一、生平思想
二、题材内容
三、艺术特色
四、晚唐其他诗人 |
21 |
第二十一节 词的起源及词学基本常识
一、词的起源
二、词学基本常识
三、唐五代词概说 |
22 |
第二十二节 宋词概说
一、宋词繁荣的原因
二、宋词繁荣的表现
三、宋词的分期 |
23 |
第二十三节 柳永
一、生平
二、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 |
24 |
第二十四节 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一、晏殊
二、晏几道
三、欧阳修 |
25 |
第二十五节 苏轼(一)
一、生平
二、思想性格
三、苏轼的创作观
四、苏轼对词的认识 |
26 |
第二十六节 苏轼(二)-苏轼词在内容上的突破
一、抒情词
二、咏物词
三、农村词 |
27 |
第二十七节 苏轼(三)-风格的创新(上)
一、豪放风格
二、婉约风格 |
28 |
第二十八节 苏轼(四)-风格的创新(下)
一、何谓旷达风格以及旷达风格的形成
二、旷达风格的传达方式
三、旷达风格的表现手法——清空 |
29 |
第二十九节 黄庭坚、秦观、贺铸
一、黄庭坚词的风格特点
二、秦观词的艺术成就
三、贺铸词的基本风格 |
30 |
第三十节 周邦彦
一、周邦彦及其词的艺术成就
二、周词体现富艳精工和人工思力两大特色的具体手法 |
31 |
第三十一节 南宋初词人概说和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
一、概说
二、朱敦儒
三、张元干
四、张孝祥
五、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 |
32 |
第三十二节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特色
二、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特色 |
33 |
第三十三节 辛弃疾(一)
一、辛弃疾的生平
二、辛弃疾的思想 |
34 |
第三十四节 辛弃疾(二)-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一、爱国词
二、农村词、闲适词、情词 |
35 |
第三十五节 辛弃疾(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他
一、豪放风格
二、艺术手法
三、表现形式
四、其他 |
36 |
第三十六节 陆游及辛派词人
一、陆游
二、陈亮
三、刘过 |
37 |
第三十七节 姜夔
一、姜夔其人
二、姜夔词的内容题材
三、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
38 |
第三十八节 吴文英
一、吴文英其人
二、吴文英词的内容题材
三、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