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中心与普通心理学是一样的。它又与其他的社会科学没有严格的界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本质,它研究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的影响。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也是一门注重实证研究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者使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量与人的社会行为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结果。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有:社会认知、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人际交往、友谊、爱情、侵犯行为、利他行为、服从、权威、人怎样在团体中行动,团体如何影响它的成员;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偏见、性别差异,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影响身体健康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教学目标
  了解组成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现。了解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过程。掌握社会心理学家思考和研究社会问题和行为的途径。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基本原则和规律。
 

学前准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对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基本的了解。
 

学法指导
  社会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研究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注重以实证方法研究社会行为,而不是以思辩方式进行研究。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章节之前,首先要掌握研究者的指导理论,搞清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假设,掌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目的。这样才能够了解各章的基本内容。
 

重难点分析
  本课程的重点在前十章,它们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对最后两章关于健康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内容,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就可以了。
  第一章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根源以及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学生应了解不同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研究社会行为的学科在方法上的区别。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重点是形成对他人综合印象的过程。学生应了解到印象形成的自动性。学生应了解早期对印象形成的研究与认知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区别。学生对图式和认知捷径的知识的掌握可能较困难。应注意如何结合实例来理解这些知识。
  第四章考察归因的各个方面。学生应注意归因理论中的术语、假设,以及研究结论。
  第五章和第六章考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这一部分重点讨论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详细介绍了认知不协调理论。学生应了解影响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条件。了解影响态度改变的各种因
素。
  第七章介绍了三种社会影响的形式:从众、听从和服从。学生应从概念上重点了解这几种社会影响的不同,并了解社会影响的策略。
  第八章介绍了人际吸引的过程。重点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和原则。
  第九章的重点是掌握两个主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内容: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内容提纲
  本课程对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系统的介绍。开始一章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后的章节分为五个大部分。这五个部分的内容从有关个体水平的分析开始,然后进入人际之间和群体行为的题目,最后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领域。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包括四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对人的知觉以及社会认知的研究。具体章节有对人的知觉、社会认知和归因。

  第二部分讨论态度和社会影响的问题。关于态度的一章介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关于社会影响的一章介绍社会影响的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介绍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在介绍人际关系的一章之后将介绍群体行为以及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影响。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对他人的帮助与伤害行为。这一部分的章节有: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本课程的第五部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介绍的内容有社会心理学对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

课时序列
章 节 内 容
01
社会心理学学科简介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03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对人的知觉
第二节 认知理论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04
第二节 认知理论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第三节 图式加工的特点
第四节 思维捷径:认知法则
05
第四节 思维捷径:认知法则
第五节 社会推论中常发生的错误
第三章 归因理论
第一节 归因的定义和重要性
第二节 归因的维度
第三节 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
06
第三节 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
第四节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第五节 对个人行为的归因
07
第五节 对个人行为的归因
第六节 非真实反馈
08
第四章 态度和态度理论
第一节 态度的定义: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增强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条件
第四节 理智行为模式
09
第四节 理智行为模式
第五节 态度理论
10
第五节 态度理论
第五章 态度改变
第一节 说服模式
第二节 态度改变过程
11
第二节 态度改变过程
第三节 说服者的特点
12
第三节 说服者的特点
第四节 信息传递
13
第四节 信息传递
第五节 目标
第六节 情景因素
14
第六节 情景因素
第六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众
15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听从
16
第三节 对权威的服从
第七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合群
17
第一节 合群
第二节 友好关系的益处
第三节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有力因素
18
第四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有力因素
第五节 爱情和孤独
19
第八章 社会交往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从随便到密切
第二节 自我呈现
第三节 自我评价维持模式
第四节 社会比较
20
第四节 社会比较
第五节 自我暴露与密切关系
第六节 社会交换理论
21
第六节 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2
第一节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群体中的个体
第三节 群体的基本特征
23
第四节 竞争与合作
第五节 领导和领导者
24
第五节 领导和领导者
第十章 性别研究
第一节 对于性别的认知
25
第一节 对于性别的认知
第二节 性别和自我概念
第三节 行为的性别差异
26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第二节 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27
第三节 情景特点: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提供帮助?
第四节 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的特点
第五节 什么人易得到帮助
28
十二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定义
第二节 愤怒的来源
第三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第四节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29
第四节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第五节 大众媒体与暴力行为
30
第十三章 健康心理
第一节 健康行为
第二节 心理紧张和疾病
第三节 应对心理紧张事件
31
第三节 应对心理紧张事件
第四节 病症、疾病和治疗
第五节 慢性病对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第五节 慢性病对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十四章 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 人类的空间行为
第二节 拥挤问题
33
第二节 拥挤问题
第三节 噪音问题
第四节 建筑高度
第五节 城市生活
34
专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5
专题 婚姻与家庭
36
专题 婚姻与家庭
37
专题 婚姻与家庭
38
第七节 归因过程中的偏见(第三章)
39
第六节 通过不同途径对他人的知觉(第二章)
40
专题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41
专题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