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或共同约定的,用于表达律己敬人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和专门场合下的仪式两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或程序要求,也是交往的艺术。
在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中,人们需要遵守不同的 礼仪要求。例如宴会礼仪、会议礼仪、交通礼仪,等。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人们又需要遵守不同的职 场礼仪。例如教师礼仪、法官礼仪、公务员礼仪,等。
广义上来讲,幼儿教师行为礼仪就是幼儿教师应当遵照的各种礼仪要求。由于幼儿教师的工作对幼儿和社会公众具有示范性影响,幼儿教师在各种交往情境中都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做出符合幼儿教师身份的行为表现,给幼儿以正面影响,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幼儿教师不仅要在幼儿园里注意礼仪规范,还要在幼儿园外遵守社会礼仪要求。
也就是说,广义的幼儿教师行为礼仪既包括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 该遵守的礼仪要求,也包括幼儿教师在普通社会交往情境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要求。
狭义上来讲讲,幼儿教师行为礼仪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 程序,以及应当掌握的交往艺术。这是幼儿教师 应该遵守的特殊的职场礼仪,区别于普通社会交往情境下的礼仪要求。其成立的理由在于能够最 优地实现教育目标,并保证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处理。
幼儿教师的行为礼仪,可以相对划分为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和教学礼仪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一)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是对幼儿教师仪容、仪表和仪态三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 幼儿教师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保持整洁卫生、端庄得体、大方文明的个人形象。这具体体现在幼儿教师对发型、服饰和妆容的选择上,以及各种身体姿态和动作的表现上。
幼儿教师在选择发型、服饰和妆容时要考虑社会对幼儿教师形象的期待, 满足幼儿对教师的审美期待,并对幼儿产生良好的示范影响。例如,幼儿教师最好选择干净利落或端庄活泼的发型,而不要选择新潮怪异或颓废另类的发型;幼儿教师最好选择色彩明亮,便于活动的服装,而不要选择过短暴露、累赘复杂或给人灰暗感的服装;幼儿教师最好选择简单、干净、明快、亲和的妆容,而不要选择浓艳或冷艳的妆容。
在仪态上,幼儿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手势和表情,以及站、坐、蹲、走等基本姿势,给人以大方、得体、亲和、端庄的感觉。同时,幼儿教师的仪态表现应服务于教育教学需要。
(二)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幼儿教师在与不同对象交往过程中应该遵照的礼仪要求,包括在社会公共场合与他人交往和在幼儿教育工作情境中与他人交往时都应该遵守的交往礼仪要求。例如,如何称谓他人,如何接打电话,如何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他人,以让彼此都感受到被尊重;在会议场合、宴会场合和舞会场合,该如何表现,才不算失礼;
(三)教学礼仪
教学礼仪,是指幼儿教师在专门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特殊的 礼仪要求。例如,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如何提问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 尊重和重视;在入园和离园环节如何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和幼儿都感到体 贴和重视;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如何发表个人观点,让同行和上级都感到被尊重, 并且更容易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和要求不是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要求在幼儿
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简单运用。教学礼仪,意味着幼儿教师应 当从教育教学效果和交往对象的感受两方面同时考虑自己的 教学行为表现,并且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灵活调整自身 行为,表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