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讲,幼儿教师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都是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幼儿教师专业规范是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原则和规则来约束幼儿教师的 言行,调整幼儿教师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行为礼 仪是直接对幼儿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言行举止提出的表现性要求或建议。它们有着相同的作用,都是为了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服务质量和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形象,并最终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服务质量
对每一位幼儿教师来讲,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就是一份行动纲领与指南。它们能够指导幼儿教师用正确的、适宜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促进自己班上所有幼儿的 健康成长与发展。这一工作的完成需要与家长、同事和社区人员等众多对象打交道。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为难”或 “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产生实践焦虑。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就是要为幼儿教师提供行动依据,帮助幼儿教师解决这些焦虑。而这些实 践难题的正确解决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服务质量。
对幼儿教师群体而言,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不仅是行动纲领和指南,还是整个群体的共同价值的表征。每一名幼儿教师身处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同,专业表现的水平也不同。“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诸如利诱、威胁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而影响其专业表现;专业人员也可能因自己的私心、怠惰、偏见等而做出伤害团体名誉的事情。”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能够凝聚整个幼儿教师群体的价值,使大家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还能够发挥监督的功能,避免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偏差。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
社会公众期待幼儿教师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对社会公众 而言,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就像一份职场契约。它们告诉社会公众幼儿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
这是一份表示自律的“契约”。“契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 幼儿教师愿意为社会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幼儿教师承认和使用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就为幼儿教师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初步认可。
(三)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了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个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愉悦,这就 是幸福感。
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明晰自身的价值观,增进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的认同,从而体验到职业幸福。
专业规范和行为礼仪能够为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判断 提供依据和参照,指导幼儿教师用正确的方式践行自己的教育目的与理想,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专业规范和行为礼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幼儿教师的规约与要求。 正所谓“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专业规范是行为礼仪的内核与依据,行为礼仪是专业规范的载体与落实。
专业规范侧重对人际关系的调节,行为礼仪侧重对情境交往的指导。
行为礼仪更加具体,交代幼儿教师在具体情境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如何做; 专业规范更具原则性,向幼儿教师提供与不同对象交往时的一般交往原则。
对幼儿教师来说,熟悉专业规范的内容和行为礼仪的要求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如何将专业规范和行为礼仪的要求转化成自身的教育习惯?如何在棘手的问题情境中,迅速地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礼仪风貌?
这就需要学习者深入理解幼儿教师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的要求,始终联系自我反思自身的专业表现,并在专业生活中积极践行专业规 范与行为礼仪,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表现。在此过程中,学习者 可以借助于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学习效果,加深自己对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的理解,并促进自身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例如,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讨论法、案例分 析法、自传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任务:自我反思与记录
请在幼教机构中实习或工作的过程中撰写观察日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分析。
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
1. 描述:我做了什么?
2. 讯息: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3. 对质:我为什么认为这样做会有意义?我发现有哪些 事会与我的想法或做法有冲突?
4. 重建:我还可以怎样做?或者,我应该怎么做?
背景信息(记录被观察的场景或人物信息,例如班级、人物、观察时间和地点,等)
观察记录(描述实际看到的内容或发生的事情)
反思剖析(反思自身的行为)
行动策略(列出更多可采用的行动策略)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