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家长,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第一,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家长的人格与权利,做到不指责、不训斥家长,并保护家长及其孩子在公众面前的尊严与隐私。第二,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家庭的文化与习惯,并主动地去理解幼儿家庭的文化与习惯。
其次,除了给予家长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外,幼儿教师还应当给予幼儿家长合作伙伴般的尊重。
第一,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家长的教育知情权。
第二,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家长的教育意见与教育选择,并从中积极吸收合理的建议,满足家长合理的要求,以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尊重家长是家园合作的前提,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一 些幼儿教师错误地以自己是专业人员为由,而随意地批评与指责家长,排斥家长的教育参与,抵制家长的教育需求。这类做法会导致家长对幼儿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引发家园之间的矛盾,给幼儿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更应该尊重自己的合作伙伴,秉持优质的服务理念来开展工作。
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不尊重幼儿教师的做法,我们鼓励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努力来赢得幼儿家长的尊重,而不是把自己等同于普通 社会成员对家长“以牙还牙”。
(一)称谓艺术
在幼儿教育机构中,每天家长接送孩子时都会与教师有简短的语言交流。幼儿教师对家长的尊重,首先就表现在这些日常随机的言语交流中。其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对家长的称谓。通常,我们与他人的交流都是从对对方的称谓开始的。对他人的称谓最先表露出说话者是否尊重对方。第一句称谓喊对了,交流就成功了一半;第一句称谓叫错了,交流就“砸锅”了。
一般,人们按照年龄、性别、职业、职务或头衔来称呼交往对象,如马阿姨、张叔叔、韩先生、李女士、王经理、夏老师、赵处 长、刘主任、朱教授等。具体场合下要根据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称谓。
在幼儿教育机构中,无论家长在工作上有多高的职务或头衔,他们的首要角色是幼儿的家长。所以,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孩子的名字加家长身份的称谓方式,例如萌萌妈妈、浩浩爸爸、文博爷爷,等。这样既显得亲切,也明确了交往时家长的身份。在幼儿教育机构外碰到家长,或者在家长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场合遇到家长时,则最好按照家长的职业、职务或头衔的方式来称呼家长,如李教授, 马主任等。
一些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机构中仍采用职务或头衔方式来称呼家长。那么,家长职务高低不同,头衔悬殊较大的情况下,教师的称谓就容易让家长觉得教师不公正。
另一些幼儿教师喜欢采用最简单的姓氏加年龄的方式来称呼家长。这种称谓方式区分度不高,容易造成混淆的情况。例如,班上有两个孩子的奶奶都姓“李”,老师叫“李奶奶”或“李阿姨”时就区分不开两个孩子的奶奶。
(二)拜访礼仪
家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家访时,幼儿教师应当格外注意自身的拜访礼仪,以表示对幼儿家长的尊重。家访前,幼儿教师应做好家访准备,明确家访目的,准备好必要的资料和辅助工作,对家长可能提出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应答方式和策略。同时,幼儿教师应提前与家长沟通商定家访时间,并介绍参与家访 的教师人数,便于家长做好准备,避免突然造访带来的不愉快。
到达幼儿家时,幼儿教师一定要讲究敲门的艺术。在家长开门迎客时,幼儿教师应主动向家长问好,互行见面礼节。进门后将随身带来的外套、雨具等物品放到家长指定的地方,不可任意乱放。对幼儿家中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应主动打招呼;对对方的问候与行礼在先后顺序上要合乎礼仪惯例:先尊后卑,由近及远。要注意的是,幼儿教师一定要向幼儿问好,并根据情况灵活决定是先向幼儿问好,还是最后向幼儿问好。因为幼儿是家访中的主要角色。
问好后,教师应在家长的引导下,进入指定的房间就座,切勿擅自闯入或坐下。
家长递上茶水或果品时,应先表示谢意。和家长交谈时要注意话语对幼儿的影响,切勿直接向家长告状或声讨幼儿的不是。另外,要注意掌握时间,时间不可过长,家访任务完成即可。
起身告辞时,应向家长表示打扰的歉意,与家长和幼儿一一告别;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家长握别,与幼儿说“再见”,还可说“请留 步”、“请回”等告别语。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