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首先要求幼儿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家庭。幼儿教师应当欢迎所有的幼儿家庭参与幼教机构的工作,并且在此过程中给予每一个家庭同等的尊重与合作。幼儿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家庭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或家庭结构等的不同而对幼儿家庭区别对待,更不能忽视或者漠视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或其它特殊家庭的教育权益。
通常,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保障的家庭和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能够与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较好的合作,甚至能为幼儿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帮助。而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或其它特殊家庭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常常会受到幼儿家庭条件的限制。同时,部分家庭中的特殊性会通过对幼儿的影响增加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难度。幼儿教师应当事先认识到家园合作中的这些规律,并做好与各种家庭合作的准备。同时,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到,正是由于特殊幼儿家庭的存在,自己的工作才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其次,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要求幼儿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幼儿家庭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
(一)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幼儿教师与家长握手,会发生在迎接家长到访和送别家长离开幼 儿园两种情境下。如果是一名家长到访或离开,幼儿教师的握手只需要表达对家长的尊重与热情即可。如果是多名家长同时到访或离开,幼儿教师的握手次序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常,握手讲究的是“尊者居前”,即通常应由握手双方之中的身份较高者首先伸出手来,反之,则是失礼的。具体来讲:第一,女士同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 伸手相握。第二,长辈同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长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第三,上级同下级握手时,应由上级首先伸手。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第四,当一个人有必 要与多人一一握手时,既可以由“尊”而“卑”地依次进行,也可以由近及远地逐个进行。第五,宾主之间的握手则较为特殊。正确的做法是: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欢迎之意;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主人可就此留步。
家长逐一到访的情况下,幼儿教师如果决定用握手的方式欢迎家长,就应在固定的位置(例如活动室门口)与到来的家长一一握手。不能有的家长握,有的家长不握,没有被握手的家长看到幼儿 教师与其他家长握手就会产生被轻视的感觉。也不能有的家长在门 口握,而有的家长上前迎几步握,这种位置的变化会显示出差异, 也会引起家长产生不公平感。
家长全部到齐,幼儿教师进入现场时,幼儿教师可走动起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与家长一一握手,避免人为设计的尊卑次序引起家长的不满。
送别时亦然。幼儿教师可站在会谈的房间门口逐一与离开的家长握手话别,也可以在房间里,按照家长就座的顺序由近及远地与家长逐一握手。这时,幼儿教师要注意与每位家长握手和话别的时间应大致相当,避免让家长感受到区别对待。为了表示热情,幼儿教师可将家长送出一段距离,但一定要注意送出每位家长的距离相当。
(二)家长会礼仪
家长会是幼儿园常见的家园合作方式之一。家长会一般要求所有幼儿的家长同时到场,所以家长会上的座位布置是显示幼儿教师公正与否的焦点。
很多幼儿园习惯采用教师在“上”,所有家长在“下”的秧田式座位布置方式,整个家长会就是教师的个人报告会。这种形式一方面容易造成家长被动出席家长会,家长会效果不佳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不公正。
还有一些幼儿园会根据幼儿在园表现情况,或者根据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所有家长排座位,或者为个别家长留座位。这种不公正的方式是极不可取的。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除非某些家长要在家长会上发言或有其他一些特殊需要,教师可为其留座位。例如,老人出入不便的情况下,可坐在“把边”的位置 上;妈妈怀孕的情况下,可坐在旁边的高椅子上等。
考虑到公正对待每一位家长和家长会的交流效果,我们建议家长会采用圆桌式座位安排,并请家长根据到会顺序随机选择座位就座, 避免教师刻意的安排。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